薛禹胜:中国电网会做的比日本更好么?

能源评论 中字

  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

  必须扩展“三道防线”理念,以保证对小概率、大风险的非常态突发事件仍能有序控制。

  反观我国,恰恰是因为知晓自己的不足,反而促使我国的电网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安全防御体系。

  虽然有1999年东海村铀处理设施事故的教训,但直到福岛核事故之前,日本核电的可靠性仍然被当作神话来看待,而核泄漏几乎被认为是绝不可能事件。但这种小概率事件却的确发生了,不但灾区的惨状令人不胜唏嘘,连东京也被迫采取了停电措施。这又一次佐证了对偶然事件的关注程度应该按照风险的观点,而不是概率的观点。

  小概率事件:勿以害小而不防

  配置了多种备用电源的冷却水系统似乎不可能彻底瘫痪,因此注入海水冷却的最后防线被忽视了。虽然这个措施的控制代价十分巨大,但事实上人们已经愿意花更大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核灾难。今后,人们也许还会认为这次灾难是太多偶然因素不可思议的巧合,因此只要改进了有关环节,就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灾难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想到为下一个偶然事件没有再发生而庆幸,那么就应该为防御更大风险的极端事件而不断完善防线。

  福岛核电站为什么没能在紧急时刻有效采用海水冷却?就是因为相关企业过于乐观,而忽略了9级地震加上大海啸复合灾难的风险。日本的核安全技术的确相当先进,核泄漏事件的概率非常小,但一旦发生,损失极其严重。损失值很大,与概率相乘的乘积即风险值同样很大,所以,凡是代价小于风险值的措施都应该在预案中予以考虑。

  至少在事故前要考虑到,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海水来冷却,有多少方式可以注入海水?控制代价可以放宽到什么程度?怎样避免出现束手无策的局面?

  虽然事件的概率减小,会降低其风险值,但如果发生后的损失足够大,其风险值仍可能达到天文数字。因此,在系统设计阶段,就不能因为事件的概率小就忽视它。

  扩展电网安全“三道防线 ”

  无论是发生在美国的“814”大停电,还是此次发生在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教训都极其深刻。

  对地震和海啸的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能够作出正确预报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类的探索已经到达极限,只能坐以待毙。在大陆板块结构和断裂带位置上采集数据,人类在这方面会大有进步的。海啸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充分利用从发生地震到海啸传到日本福岛的若干分钟,来告知公众做好逃生准备。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如果这样的大灾难万一发生在中国,我们能比日本做得更好吗?

  不能主观上认为电网足够坚强而放松防御。即使电网在N-1的准则下安全,但在大面积冻雨、地震等非常态的故障下,损坏的可能不是一条线路而是整个变电站。此时要完全避免停电也许并不现实,但至少应该保证停电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只要控制代价小于该不可控的停电风险,就应该在紧急控制或校正控制措施中作为备选。

  实际上,现在的电网防御体系,包括我们目前引领国际电力界的停电防御系统WARMAP,应对极端自然灾害时都极具挑战。当前电网越来越大,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对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需要充分做好风险管理的预案,安排好各种防御措施,扩展一般意义上的“三道防线”概念,来应对极端灾害事件。

  中国式停电防御体系的特色

  美国的“814”大停电是因为电网中的故障处理不当,使得本来在正常情况下完全能够应付的事件,扩大成为系统性灾难。反观我国,恰恰是因为知晓自己的不足,反而促使我国的电网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安全防御体系。

  我国独创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量化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停电防御的核心技术之一。没有这样的量化技术,就不可能有效预警与优化决策,就不可能实现最优的安全稳定控制。

  因为有了这项技术,也比较重视防御体系,中国电网七年前就提出打造防御体系的概念,并成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实用系统,在很多省级以上电网积累了很好的运行经验。但是,这些成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加之,中国电网的网架建设相对滞后,数据采集也不够充分,要逐步完善防御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在感知自然灾害方面,如果能将信息采集扩展到电力系统之外,前移到气象领域,就有可能预测冻雨、台风与雷击的趋势,留出更长的时间来准备预案,调度救灾物资及部署抢修队伍。

  中国在坚强智能电网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分布式电源,发展储能和微网。平时不断自动刷新预案,在实际发生事故后有序应对,以保证重要负荷在非常态突发灾难中的供电。我们正在研究“电网应当怎样防御自然灾害”的问题,尽管难度很大,但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对于中国能源业来说,防御的概念无止境,灾难永远是对人类的挑战!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