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百花争鸣” 呈互为补充态势
各种储能技术由于其在技术、原理、功能特性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应用范围也有所区别,未来的储能应用会更有针对性,呈现各种技术互为补充的局面。
目前储能还处于各项技术并驾齐驱的阶段,如抽水蓄能、锂电池、铅酸电池、钠流电池、液流电池等各领风骚,也是各有制约。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示范的广泛展开,储能日趋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根据各种应用领域对储能功率和储能容量要求的不同,各种储能技术都有其适宜的应用领域的观点已成为业内共识。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温兆银指出,每种电池都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性价比找到定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一种电池完全取代另一种电池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这种电池还没找到,或是能量密度低或是安全性差,也有可能是成本太高。
致力于钒液流电池技术研究的普能认为,钒液流电池技术在应用于电网级储能时具有可大规模应用、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普能CEO江宗宪表示,目前还很难单纯地说各种储能技术路线孰优孰劣。
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对常规电源而言,最大的不同是由于其间歇性带来的输出功率波动,未来对于大规模接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与之相匹配的大容量、低成本储能技术将更具优势。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胡学浩认为,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通常情况下,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以适应负荷的变化,但如果发电侧本身是间歇式的、不可调的,储能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鄂尔多斯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所长谭春青则认为,铅酸电池是当前最成熟的技术,液流、钠硫电池也是目前相对成熟的新技术,而未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各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论断哪一种技术会胜出为之过早。可能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依旧是各个技术并行发展,最后取决于谁先将技术做成熟,谁先将成本降下来,实现小规模的商业化。
企业力推技术创新 业已取得关键突破
刚刚闭幕的中国储能创新与技术峰会,就能源产业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全球储能市场发展、技术进展、示范项目等领域展开交流。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表示,能源互联网的实施推进离不开储能。储能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一个支柱,也是未来能源的基础设施。
储能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扮演着智能硬件的关键角色。在储能行业的发展初期,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储能相关设备供应商,主要是高性价比电池单元供应商,如圣阳股份、南都电源、天能动力;强强联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阳光电源(与三星SDI合作)、比亚迪(与ABB合作)。
阳光电源是国内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商,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圣阳电源则先后承担南方电网500KW光储一体化电站、中科院电工所863课题海宁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示范项目等,奠定了公司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领导者的行业地位;高特电子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并拥有4项国际发明专利,所有产品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整体来看,这些公司用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储能在国内的商业化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
产业发展面临多重困扰 目前仍是政策市场
储能产业看似繁花似锦,但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属于示范应用,主要目的是验证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从2015年开始才逐步出现商用的储能项目。2016年至2020年,随着国家解决“弃风、弃光”政策显现成效,储能将从示范走向商用。
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以及分布式能源是储能最大的需求方,这就决定了国家电网和发电企业是目前储能电站的买单人。但由于储能电池的寿命、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问题,目前电网和发电企业仅限于试验,还不愿意大规模垫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