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中国投资咨询网 中字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政策利好

2016年2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共同发布《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我国能源互联网构建分为两个阶段:2016-2018年这一阶段以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为重点,在能源互联网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催生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市场竞争主体。2019-2025年这一阶段重点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最终在2025年能够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

紧接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能源的战略地位,加大力度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并加快研发掌握关键支撑技术;同时,国家能源局还于2017年3月确定了首批56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并于2018年12月底开始验收。多项政策规划将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二)“一带一路”战略助推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等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已成为未来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而能源及电力具备天然的跨区域的互联性,建设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各国大电网的区域间互联以及国际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这一趋势已在欧洲得到有力的验证。能源互联网的构建有助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并且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能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不可逆的推动因素。

(三)能源互联网产业价值显著

发展能源互联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变革能源利用方式。能源互联网将重构现有的能源交易体系,大幅提升能源的生产及使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费量交易的融合。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转化成二次能源电力,通过分布式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结合互联网平台技术,实现公众实时的能源互联和共享。其二,促进新能源发展。能源互联网将激发分布式能源大发展,带动电力储能市场爆发式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推进能源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融合势在必行。其三,大数据应用更深入广泛。能源既然要互联,那么最大的用处自然是能源数据的综合处理。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大数据是无形的财富,大数据分析能为企业拔出病根,使企业有效运行。其四,推动能效管理转变。在能源互联网下,越来越多的设备将趋于智能化,可以大幅提高社区、家庭、公共场合等能效管理水平。

(四)电改方案为能源互联网奠定基础

针对新能源发电并网难的问题,电改方案中明确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自发自用”意味着新能源发电可不再通过电网进行输配,终端用户用电成本得以下降,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得以提高;“余量上网”意味着新能源并网的规模将大幅度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将显著降低,不再威胁电网安全运营。“电网调节”意味着电改将积极推进电网与新能源发电的衔接。随着储能技术、能源收集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不断加深,电网有望实现对电能的智能调度,彻底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造成的影响。电改方案的落地扫除了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市场化改革对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保障。当前能源互联网以电力互联为主,在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技术储备以及产业成熟度等方面都具备了助力电力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一)能源互联网政策体制和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一方面,能源政策和体制的变革。能源互联网提出了未来能源利用体系的愿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架构特征是对目前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能源市场的建设、能源信息的开放、准入门槛的降低、能源企业的扶持、市场机制的调整、商业模式的引导、高端人才的培养、产学研的转化等都要求对现有的能源政策和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引导和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进行“互联网+”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开放环境下监管制度的完善。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制定与市场相适应的监管框架,修订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建立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形成党政机关、企业机构、社会群众相结合的多层次监管格局,使其与“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要求相适应。只有切实解决了能源安全保障及监管问题,才能为源能互联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规的外部环境。

(二)关键技术需加快研发突破

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重大科技方向由于各种原因被忽视,而另一些一度被视为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最终被证实缺乏市场价值。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在所难免。影响未来头部格局的最大变数在于关键技术进展情况。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新一代电力系统等能源技术突破性进展,而且由于能源互联网产业的跨界特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也会带来颠覆性影响。在当前技术条件和商业环境下,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主要局限在能效提升领域,因而在新能源和多能互补技术上具备成本优势对提升竞争力十分关键。未来来看,为打开产业空间,需立足能源互联网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加快石墨烯、储能、能源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类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加大前沿引领技术储备。

(三)能源与“互联网”融合深度不足

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现代通信技术与先进能源网络的高度融合,但目前设备与设备、设备与能源网络、设备与通信网络以及信息与数据间依然存在融合深度不够甚至是隔离的问题,能源互联网无疑对正在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力设备企业来说,解决能源与“互联网”融合深度不足,支撑和推进电力装备制造的升级换代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可以考虑与其它企业一起合作,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方面积极发力,共同开发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设备企业需要积极“升级换代,发挥智造优势”。对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企业来说,能源大数据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石。但是由于能源大数据共享和交易仍然是一个刚萌芽的状态,如何有效获取能源大数据,并把能源大数据与其它大数据进行融合,最大化能源大数据的价值,需要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企业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企业来说更要“有效融合,深挖(能源)数据的价值”。

2019-2023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为7,950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9,420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55%,2023年将达到13,08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2019-202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9%。我们预计,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7.3亿吨标准煤,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0%,2023年将达到52.0亿吨标准煤。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9-202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