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电气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张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提出发展特高压必须坚持“强交强直、先交后直”的基本原则。
陆启洲,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认为智能电网正是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一个重要选择,发展智能电网,先要把技术标准确定下来,用标准技术来发展相关产业,规范地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以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
马宗林,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筹备组)副组长。
认为智能电网主要特点是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能够使电网更高效、更“清洁”。也就是通过智能电网,使电力客户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传递,在发电、输电、配电环节都形成互动。低碳经济就是要清洁,高效。如果没有智能电网,这可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智能电网,新能源也将无法接入电网。
舒印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电网技术》杂志副主编,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认为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智能变电站可大幅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和设备运行可靠性,实现无人值班和设备操作的自动化,提高资源使用和生产管理效率,使运行更加经济、节能和环保。
吴敬儒,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并曾担任中国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信贷局局长、贷款委员会专家委员和资深顾问,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委员。吴先生在水利电力部任职近十八年,期间担任多个职务,包括计划司副处长、副司长和司长,以及电力建设总局设计组副组长。
认为智能电网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网制宜。特高压电网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谁也说不清,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考虑,要解决中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输电不如输煤。主张建设特高压电网,但不能多,反对“三华联网”。
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毕业,获电力科学院硕士学位,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引。
支持特高压电网的建设,认为特高压不仅具有长距离、大容量转移能源的能力,而且可以缓解运输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清洁能源开发。曾评价说:“特高压技术是世界能源输送方式的重大变革,将对人类高效、绿色、安全使用能源产生深远影响,同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一样,是中国‘十一五’期间对世界工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