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贻鑫,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教授、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首席客座教授。现任天津大学教授。近年来,余贻鑫院士对智能电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面对国内火热的智能电网开发局面,余贻鑫院士认为,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许多基本理念,而国内目前在智能电网认识上的混乱恰恰发生在这些基本理念上。他专门撰写文章《面向21世纪的智能电网》对此进行深入阐释。
认为中国坚强智能电网需大量原创技术支撑。智能电网技术涉及广泛,其关键目标是像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催生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变革。其变迁的过程,必将改变行业的整个业务模型,且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利,智能电网将创造30-50倍于互联网的市场空间,涉及新能源、软件、储能、通讯、自动化、电动汽车、高级传感器、智能电器等领域。
袁懋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发电厂厂长、供电局长,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国家电力公司南方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认为发展智能电网就是要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并网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建议,电网发展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电网发展要服务好低碳社会建设、电网发展要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方向转变。
张文亮,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力行业电能质量及柔性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高压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电压计量站站长、国家电网公司人事董事部主任、中国电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认为,建设特高压电网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强大物理基础。“特高压电网的最大特点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这就对电网的建设和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建设特高压电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怎样将特高压电网建设成具有‘高智商’的电网,使它与生俱来就有安全、可靠、高效的特质,而智能电网正好可以满足其需求。特别是在首条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后,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成果,为今后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基础。”
周孝信,电力系统专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士。山东省蓬莱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
指出,在经过第一代电网的小机组、小电网,第二代电网的大机组、大电网的发展模式后,当前世界范围内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第三代电网发展和建设拉开序幕。第三代电网就是广义的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智能化是其两大特征。认为,发展智能电网将带来新一代电网技术,包括新型输电技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技术、智能化调度和运行控制技术等的创新发展。